找到相关内容340篇,用时2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道德的普遍意义

    瞋、无痴、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此十一种显示道德内在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又列二十六种烦恼,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小烦恼十:忿、恨、恼、覆、诳、谄、骄、害、嫉、悭。中烦恼二:无惭、无愧。大烦恼八:不信、掉举、散乱、昏沉、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此二十种烦恼,显示罪恶的成因及其具体内容。  佛教净化人生和社会,其正本消源,远离罪恶,完成德业之妙道,即在断恶修善、转染成净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4446524.html
  • 佛法总持

    胜解、念、定、慧)、善(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 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贪、瞋、痴(无明)、慢、疑、恶见(不正见))、烦恼(忿、恨、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境法五(欲、胜解、念、定、慧),善法十一(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根本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烦恼二十(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30349754.html
  • 道非道智见清净

     英译中:Bhikkhu Dhammagavesaka﹙寻法比丘﹚  思惟智 (Sammasana Bana )  此观智,是正确无误地根据无烦恼 (upakkilesa)的亘古正观之道,是圣道前生起的前分道 (pubbabhaga-magga)。十烦恼(如光明等)并非亘古的正观道,亦非圣道前生起的前分道。如实明了与知见亘古的正观前分道,及非正道的观智被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即是:不受烦恼...

    帕奥禅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285573626.html
  • 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

    烦恼心所,是对我们心性有污染的成分,包括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根本烦恼及一些烦恼;而善心所,是指对我们生命有所提升的,如信、精进、禅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惭愧等等。一般说来,...、情绪变化,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

    惠空法师

    情爱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075941491.html
  • 略释天台六即义[印光大师]

    众生,未闻佛法,不知修持,而一念心体,完全同佛,故曰,动静理全是。由其迷背自心,作诸事业,故曰,行藏事尽非,事完全不与佛性相应也。终日终年,昏昏冥冥,烦恼妄想之物欲而行,从生至死,不知返照回光,故曰,...,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者。颂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既圆悟佛性,依教修观,对治烦恼习气,故曰,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了知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诸法,无非佛法,...

    印光大师

    念佛|印光

    http://www.fjdh.cn/article/2006/01/2243362719.html
  • 夏坝活佛讲因明(简要笔记三)

    所能见到的一种功能。事相:感觉,思考。心所,也叫心的眷属。有五类。   五遍行心所:作意,触,受,想,思。   五别境心所:欲,愿,念,定,慧。   六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邪见。还有二十个烦恼,十一个善心所,四个不定心所,不细说了。   心识分七部分:现量,比量,已决,思察识,见而不定,犹豫,颠倒识。   现量,如眼识见色尘就是现量,胆囊炎病人见的黄色,海市蜃楼等,不是现量,是错觉。 ...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1503738051.html
  • 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

    )根本烦恼六──贪、嗔、痴、慢、疑、恶见。  (B)烦恼二十──忿、根、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  (五)不定心所四:追悔(恶作...──对于这一群心所法,上座部不予细分,但瑜伽宗又把它们分为“根本烦恼”及“烦恼”二种,说一切有部则分为“大烦恼地法、大不善地法、小烦恼地法”的三种。(四)不定心所──瑜伽宗说一切有部另立这第四类的心...

    叶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260239729.html
  • 从佛法观点谈感情问题

    是对我们心性有污染的成分,包括贪、瞋、痴、慢、疑、不正见等根本烦恼及一些烦恼;而善心所,是指对我们生命有所提升的,如信、精进、禅定、慧、无贪、无瞋、无痴、轻安、不放逸、惭愧等等。一般说来,如果感情是...,归纳分析成五十一个心所,这就是人性的内涵。人生有两种特质,一是善(善心所);一是恶(烦恼心所),在善、恶的特质中,各有很多的成份(心所),而这些成分彼此错综复杂的交合,就形成了种种不同型态的感情表象...

    惠空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13343465.html
  • 谈谈烦恼即菩提

    菩提?二断二智是名菩提。二断者,烦恼障断,所知障断;二智者,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缚智;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  试想,一个十大惑根本烦恼尚不知道是什么,且时时刻刻被其操控于无形之中的惑业凡夫,又如何解得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呢?  当我等众生知道了自己有烦恼流转的过失,也已得到佛陀圣者开示给我们如何免除此过失并生起清净功德的佛法后,我们就应当以闻思修学的方式反观身心的无明...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40151252.html
  • 华严发菩提心文

    生根本烦恼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愿成佛;为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愿成佛。   复次,我为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愿成佛;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愿成佛;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愿成佛;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愿成佛;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愿成佛;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愿成佛;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愿成佛;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11953766.html